信长与曹操
星音号将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三国志的竭石山在哪里,希望可以帮到你。
信长与曹操

曹操与织田信长---两朵娇艳欲滴的^恶之花^
一,不良少年:
曹操的父亲是太尉曹嵩,标准的高干子弟,但却有些不光彩,因为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本人又没什么才能,靠贿赂才得以当上太尉,自然有些被人们看不起.后来与袁绍决战时战,更因这个原因被陈琳在檄文里骂了个狗血喷头,指斥其为"赘阉遗丑",把曹操的头疼病都给刺激好了,可见曹操对自己的出身也是很有些忌讳的.不过幸亏曹腾是个优秀的太监,为人厚道,"好进达贤能",不与人结怨.
曹嵩也深得养父遗风,"质性敦慎",都没给曹操后来的发展造成太大的不良影响. 织田信长是尾张领主之子,虽没曹操显赫,但在当地却是"土皇帝",干起坏事来更为方便,因此性格可以得到更为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人用现在的话说可算得上是标准的新新人类,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任侠放荡,不治产业",活脱脱的一个败家子形象,因此一般人都不把他当成一回事.织田信长做的就更出格,奇装异服也就算了,天天在领地里捣乱,还蔑视各种宗教与礼仪,颠峰行为是当他的父亲信秀去世,他竟穿着大红袍,赤着胳膊,腰上系着各种袋子,拿着一柄大刀,走到灵前,抓起一把香灰向天上一扬,说:“死的太早了……”.别人将他称为"尾张傻瓜",而他竟欣然的以此自居.
但二人却都得到了高人的认可,桥玄曹操胃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织田信长的岳父美浓蝮蛇斋藤道三在见了自己的女婿后说:"将来我的孩子会牵着马匹,臣服于信长."事实证明他们都没有看走眼.
所不同的是,曹操少时虽顽劣,却并未有过分的离经叛道之举,这只不过是他人生的一段小插曲,曹操是如何浪子回头,折节向上,变成一个有为青年的已不可考,但中华文化的熏陶教化是功不可没的.
当年讨董卓之时,曹操与袁绍曾讨论下岗再就业问题,袁绍问,"若这个工作干不下去了,你觉得到哪里发展前途比较大"曹操让袁绍先回答,袁绍说,"我觉得河北这一片儿,地理位置非常好,而且资源丰富,兵源素质高,应该是大有可为的."曹操则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则无所不可."
短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来,曹操宏大的伟人气宇此时已经形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句话,从中既可以看到老子的"道法自然",<庄子.逍遥游>里的洒脱豪放,又可以看到儒家积极的入世精神,和孔子"无可无不可"的高度自信.一个伟人的形成,除了自身的条件,后来的机遇之外,还必然会烙上本民族精髓文化的印记,后者决定了你伟大的深度与广度.中国的伟人自有中国的气派.
盖房子先要打地基,地基有多大有多深,决定了房子的规模.
再来说说织田信长,他少时的各种劣性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消化处理,为所欲为的特点贯穿终生,在对父亲的死表示了另类的惋惜之后依然故我.此时他的老师平手政秀只好以死相谏,这对织田信长产生了很大的震动,避免了这个年轻人过早的自爆,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反省之后,迈出了天下布武的坚定脚步.
日本民族的特性同样对织田信长起着作用,织田信长身上渗透着岛国偏狭乖戾的变态气息,行为方式的百无禁忌,对杀戮的偏爱,在善恶是非观念上的相对主义,无疑都对信长暴虐性格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使他在罪恶的深渊越滑越远,逼反了自己的部下,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白毛女>里有个意思,"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
二,野心:
两人的野心都是大大的,只不过曹操表现的相对含蓄,许子将评价他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在和平年代,其野心能够受到抑制,并非好乱乐祸之人.身处乱世,自然要当仁不让,不择手段,以暴制暴了,这在他的自白书里说的很清楚,曹操最后完全可以称帝,却要作周文王,既说明他不在乎这虚名俗誉,也说明他深受忠孝思想和中庸思想的影响,只可惜身后没有周武王,周公旦.他那天才般的好儿子曹冲过早夭折扑灭了他建立一个伟大王朝的梦想,不然的话,他和刘备,孙权虽没分出胜负,但下一代会胜负立现的.要作周文王更像是对自己的一种调侃,和对子孙的负责.
信长的野望则直白显露,张扬狂放,惟恐别人不知道,这表现在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之中,游戏里总是把他的野心设为100,是毫不夸张的.这野心是与生俱来的,织田信长在襁褓时,就由於经常咬伤奶妈的乳头,因此频频更换奶妈。
野心是最好的兴奋剂,激发出了他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总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或许还有一种更神秘的力量,使自己强大的对手获胜后离奇的死去.让人不禁要赋诗一首;
甲斐之虎的三方原,
越后长龙的手取川,
胜利曾是那么的近,
却又变的那么的远.
出师已捷身却死,长使英雄泪也酸.命兮 命兮!
三,个人英雄主义:
曹操曾只身摸进十常侍的首领张让的内室(好奇心强,或是要收集情报),被发现,"乃舞手戟于庭,逾垣而出",就凭这一跳,武力怎么也得在80,san10在这个主要人物上有失公允.董卓乱政,曹操涉险而逃,首举义兵,董卓迁都,大众不敢进,曹操一人去追赶,差点丢了性命.劫乌巢时,左右报告敌人援军快到了,要求分兵抵御,曹操曰:"敌在背后,乃白."终于大获全胜.但曹操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赤壁之战后受到了打击,周瑜告诉了他---长江后浪推前浪,在此之后就没有过多激进的进取行为了,也许是年岁大了吧.
织田信长在最初创业时期,战斗时总是高嚷着"尾张织田三郎信长在此,大家一起冲呀!”,"尾张大傻瓜前来参见!"之类的口号,以鼓舞部下.特别是桶狭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充分发扬了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干掉了很牛的今川义元,实现了人生的一大转折.以后虽没有多少机会亲邻冲锋的第一线,但却在本能寺事变中奏响了人生最强音,将冲上来的敌人一个一个PK掉,精疲力尽之后切腹而死,把无数仇恨的种子撒向明智光秀.
不同的是,曹操创业之初屡遭挫折,诸葛亮说:"曹操用兵,仿佛孙吴."以这么高的指挥水平,初期打仗却是败多胜少,不由得想起了那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国地大物博,高人众多,东汉的世族大家积累了太多的高素质人才,才使得三国的画卷显得如此波澜壮阔,熠熠生辉,在中国的乱世中一枝独秀.想一想,魏蜀吴三家,随便哪一家派个小分队,拉到日本的战国时代,不打他个目瞪口呆,淅沥哗啦,呵呵.
织田信长除了桶狭间,发展相对比较顺利,周遍势力与他差距太大,唯一厉害的德川家康也结成了盟友,武田信玄,上衫谦信过早死亡使他们没有机会进行真正的较量.
赵云是死在哪里的?
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 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最后修改由 王翦, 于 2005-08-22 07:49:28]
赵云是死在哪里的?
赵云,是罗贯中老先生在《三国演义》着力刻画的人物,可说是全书中最完美的英雄形象。更由于《演义》是根据史实来写的,人们对赵云的英雄事迹几乎信以为真。赵云是除关张外最早追随刘备的人物,以致于人们几乎把他加到了桃园兄弟之中,在不少京戏里干脆就让他成了“四将军”,特别是他追随刘备时正是刘备倒霉的时候,这就更加重了他在这个团伙中的份量。 长坂坡一战,无疑是赵云最辉煌的篇章。在最早的《三国志平话》中,赵云的长坂坡救阿斗只有几句话,“拍马冲阵而过”而已,到了《演义》里,就变成了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一大章回。“截江、夺斗”是赵云的另一大功绩。《三国志平话》中基本照抄《三国志》,写得含含糊糊,“云与张飞勒兵截江。”而已,而在《演义》里则完全成了赵云孤身犯难,一波三折,既胆气过人又有理有节,张飞倒成了后援的角色。五虎上将的排名,在罗贯中最早的版本里,大概是参照了刘备进位汉中王时这五个人实际地位的史实,列为“关、张、马、黄、赵”。忘了是金圣叹的批本还是毛宗岗的批本,为迎合读者对赵云的喜爱,把这个排名改成了“关、张、赵、马、黄”。 但《演义》终归不能完全脱离史实,从而令赵云这个完美的英雄与他在蜀汉集团中的地位无法自圆其说。注意一下细节就清楚了,这些细节因史实的存在而让罗老先生和金、毛等都无法更动。 长坂坡之前的大撤退,开路与断后的重任都没交给赵云,而给他的任务是相对次要的“保护家小”。 进军西川遇到马超,从别处把张飞调来,身边的赵云无用武之地。 抵御魏将张邰,派了老将黄忠,赵云就在手下,却没考虑派他。 决定汉中胜败的定军山之战,黄忠是主将,赵云是后援。 讨伐东吴,前线上是一群无名后进之辈,五虎上将硕果仅存的赵云在二线闲着,只是到了大军惨败之时起了点接应的作用。 七擒孟获,魏延、王平、马岱甚至廖化、张嶷的出场机会都比赵云多,而赵云好象都没有与孟获交过手。 一出祁山,《演义》中写赵云当先锋立了大功,但到了决定性的街亭之战,主将却是派了无能的马谡,赵云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尽管撤退时“不损一人一骑”,但对于全局却是无足轻重。 尽管《演义》每逢赵云出场必竭力突出他的作用,但从整体上看,刘备和孔明对他的态度不象文字中表现得那么热情。似乎刘备早期势孤力单、关张忙不过来时对赵云还予以某些重任,一旦人多了就让他一边儿凉快去,而孔明就更明显了。 是《演义》中关于赵云的一些内容,再看看史实吧。 赵云自追随刘备后,直到刘备当了汉中王,可说是马不停蹄,无役不予。阿斗确是他在长坂坡救出的,史书虽没《演义》写得那么玄,但赵云救阿斗不是虚构的。进军西川,是赵云第一次没随刘备行动而留守荆州。可就是这次留守,他又干出了另一件大事,即“截江夺斗”,也是史有明文的壮举。两次三番救了后主刘禅的小命,赵云对蜀汉的汗马功劳还小么?可刘备得了西川后,对赵云就再没重用了。 定军山之战,主谋是法正,而“亲冒矢石”强攻定军山的是刘备本人,赵云根本没上第一线。 一出祁山,赵云也没当先锋,与邓芝领偏师出斜谷策应主力。街亭失守全线大败,而“云与邓芝勒兵徐徐而退,不致大损。”《演义》中的“不损一人一骑”是罗老先生给英雄带的花环。而战后孔明上表检讨,自贬三级,有功无过的赵云却也糊里糊涂地跟着被贬了级。直至去世,赵云也未获封侯。 赵云不得重用,很大的一个因素是他出身布衣,不是名门望族。这与中国历史上产生于西汉后期,东汉时达到高峰,直至唐代才衰落的“门阀制度”有关。 汉末乱世,群雄并起,门阀制度也受到冲击,但其生命力极为顽强。袁绍贵为十八路诸侯盟主,“四世三公”的身世是决定因素。三国之中,曹瞒对门阀制度最不感冒,“青梅煮酒论英雄”时把袁氏的“四世三公”称为“冢中枯骨”。他手下的战将中,除曹氏、夏侯氏外,典韦、许褚是草莽豪强,徐晃、张辽、文聘是降将。而刘备早期无人可用,顾不上讲究门第。但卧龙一到,这套玩意儿就又活了。魏、蜀、吴三国,蜀汉对门阀制度的坚持是最明确的,赵云也就倒霉了。同时,孔明的任人唯亲,也是史有定论的,马谡、杨议就是例子。难怪在孔明当政的后期,蜀汉是“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了。 刘备称帝,群臣上贺表,列了前五十个人的名字加上“等一百八十人”。诸位知道领衔的是谁么?“征西大将军都亭侯马超”!没别的原因,“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法正列第二,孔明第八。赵云呢?在“等一百八十人”中,连名字都不能列在贺表上。 历来读史之人有“汉家待功臣薄”的感慨,汉高帝刘邦,杀死了韩信、彭越、黥布;汉武帝时有飞将军李广的悲剧。到了最后三分之一的后主时,赵云好歹还是寿终正寝的。 《演义》上写刘禅闻赵云死而大哭,又是罗老先生加的花环。那时的刘禅,早把救过他两次的赵云忘得一干二净了,连点“悼念”的意思都没有。到得后来,不知道怎地又想起救命恩人来了,在给别人封侯时顺带也追封了赵云。可赵云要是知道追封的事,准得气得在坟墓里诈尸不可:那时距蜀汉亡国还剩下不到三年了! [最后修改由 王翦, 于 2005-08-22 07:49:28]